编者按:育人要立人,立人要养根。养好根,立好德,方能立好人。“语文养根”是粤派首届语文名师工作坊主持人张学新践行多年的教学理念宝牛配,他主张以立德树人为核心,通过语文教学滋养学生的精神与人格根基;通过“养根教育”,融合认知科学与文化传承,助力学生思维进阶与生命成长。
张学新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文理实验学校(集团)科创学校副校长,粤派首届语文名师工作坊主持人,广东省优秀科研工作者,深圳市名教师、深圳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深圳市教师继续教育专家、深圳市技术能手、南山区政府督学,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华中师范大学兼职教师、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深圳大学兼职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实习导师。
提出“语文养根”理念,践行“养根作文”模式,形成“问题探究式学习”教学风格。曾获全国优质课教学大赛一等奖,全国第四届NOC大赛中学组(决赛)二等奖,广东省课题成果二等奖,深圳市教师技能大赛一等奖,深圳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出版《阅读的道路》《养根作文理论与实践》《养根作文:吸收和转换的艺术》等专著;开发“非常表达”“创新作文十日谈”等校本课程;参与并主持国家级课题7项,省、市级课题6项;受邀在广东、广西、四川、山西等省(区)开展近60场公开课、学术讲座;参与编撰《部编教材学教评一体化初中语文全程教案》;在《中学语文教与学》《语文建设》《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通讯》等国家、省、市等核心刊物发表教育教学类文章近80篇。
记 者:您探索“养根教育”多年,如何阐释这一理念?
张学新:
树立长于风雨中而不倒,在于根深。人生就像一棵树,有根方能立,有根方可成长为栋梁。人之根在于教育淬炼而成的正能量精神和伟岸人格。育人就要立人,立人要养根。养好根,树好德,方能立好人。
语文教育是“养根”的教育,其伟大使命在于养根立人,培养具有高远志向和砥砺奋斗精神,并在人生道路上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这一过程不仅渗透着生命的体验与成长,还着重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意识和习惯。
语文学科的重要目标是通过“养根”来实现立德树人。语文教学应当真正激发学生生命的勃发、探究的追求和自主的意识,激发学生对语文本真的感知与契合,追求人生的真善美,实现语文课堂“养根”的价值,成就语文“为生命养根、为人生奠基”的目标。
“养根”即促进学生精神和人格的健康成长,推动认知根系的生长。这是语文教学的指向。“养根语文”,就是站在学生的角度,遵循汉语文的特点和规律,指导学生品味文字,体味其中的含义、思想、情感、精神、意蕴、道德和文化;同时,站在时代的高度,朝着立德树人的目标,将语文教学与资源都聚焦于学生的微观世界——精神与人格,让中华文化的根脉深深扎根于学生的心灵深处,成为他们自觉自愿喜欢和热爱的力量,并身体力行。通过这样的教育,培养出具有理性、良知、道德感、理想、追求和生命激情,能够不断成长的人,回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时代命题。
语文“养根”的实现途径之一是作文教学。作文即做人。基于认知科学和具身学习理论构建的“养根作文”范式,以植物根系生长为隐喻,构建了一个写作能力的有机生态系统。通过五感联动(情境场、情意链和实践感知),实现具身认知,解决学生写作素材匮乏的问题;运用双通道加工模型(知识图谱建构+思维流程训练),突破思维碎片化的困境,建立“吸收—内化—转化”的认知进阶过程,实现从经验感知到认知创生的质变,培育可持续的认知发展生态,使写作真正成为思维进阶的生长载体。
记 者:人工智能时代下宝牛配,再提“养根”概念的意义是什么?
张学新:
随着社会形态日益扁平化,教学也在不断变革,朝着更加尊重个性、凸显个性、张扬个性的方向发展,回归人本理念。对人的关注超越了以往任何时候,立德树人成为教育的主旋律。
然而,在数智时代,信息碎片化问题日益凸显,导致学生往往缺乏系统的深度思考能力,难以形成完整的认知矩阵和框架。在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下,人们的认知过程甚至被部分替代,长此以往,可能导致人的认知能力萎缩和弱化、窄化,甚至形成认知“囚笼”。
在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育应将学生健康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任务,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水平,还要为其未来的发展筑牢根基。在当今教育改革的时代趋势下,教育正从知识传授走向能力培养,进而走向素养提升,最终指向“全人”教育。因此,语文教育更要高扬“养根”大旗,彻底贯彻“立人为本”的育人原则。
以“根”为隐喻,语文教育从重要的作文教学入手,能够将作文教学从传统的技法传授升华为生命涵养。通过系统化设计、真实情境驱动和核心素养培育,实现“作文即生长”的教育理念,回归写作本质——将作文视为学生与世界的对话,而非单纯的应试工具,真正实现以文化人、以文立人的目标。
张学新执教“养根”语文课《我的母亲》
记 者: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养根语文”如何实现“养根”目标?
张学新:
养根语文的重要使命是“立人”,而“立人”的有效途径是“养根作文”,即通过系统化的教学设计与实践,从“情·理·美”的高度实现教与学、做人与作文、作文与成长的完美统一。
首先,构建“宏观—中观—微观”三位一体的“养根”系统。在宏观层面,搭建“养根”系统,涵盖写作主体(人)、写作客体(文)、写作环境(境)三要素,强调情感与思想的生成来源,文体需符合功能特点,情境要真实可感;在中观层面,打造“三段五维七环节”的课堂模式,包括唤醒、生成、表达三大过程,贯穿批判性思维、项目化思维等维度,形成完整的写作闭环;在微观层面,提炼“养根素养”,即语言运用、思维创新、审美创造、文化渗透四大核心能力的实际表达模型,将作文与语文素养深度融合。
其次宝牛配,实现情境创设与情意唤醒的深度融合。设置情境场,通过真实任务情境(如作者身份、读者对象、写作目的等),激发学生的表达需求。搭建情意链,唤醒学生对自然、社会、自我的情感与价值观,例如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引发哲思,或通过社会事件探讨道德判断,使作文成为情意自然流淌的过程。
再次,创新技能训练到核心素养升华的“养根”路径。作文不仅是简单的技能训练,更是认知、思维方式和情感表现的协同作用,最终体现为核心素养的升华。
在思维创新方面,强调批判性思维与生成性思维,鼓励学生通过“自省—释放—提炼”的认知过程形成独立见解。在文化渗透方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观结合,例如以“根”喻指文化基因,引导学生通过作文探索文化认同与精神成长。在人格培养方面,将写作与人格塑造关联,注重写作兴趣、意志与价值观的培育,而非仅追求应试速成。
最后,革新评价体系。通过素养评价表综合评估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维度,打破单一分数导向限制,全面衡量学生的写作素养与成长。
记 者:您在培养青年教师方面有哪些独到的见解?“养根教育”理念如何帮助教师形成个人教学风格?
张学新:
“养根教育”通过“以根育根”的培养逻辑,将教师专业成长从技能训练升维到认知“根系生长”,既解决了青年教师成长慢、风格模糊的痛点,又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持续的人才支撑。
“养根教育”提出,教师的成长根系需在“理论—实践—自省”三位一体的土壤中生长,强调教师专业成长的内生性、系统性与持续性。教师的核心竞争力并非单一的教学技巧,而是对“为何教、如何教、教得如何”的元认知能力。这一能力包括教学目标的精准定位(基于对学生认知元能力的诊断)、教学策略的动态调整(根据课堂反馈的实时反思)、教学效果的深度评估(超越分数的思维与个体成长分析)。
“养根教育”通过“理论奠基—实践浸润—个体自省”的系统设计,帮助教师构建完整的教学认知体系。它提出“教学即研究,反思即生长”的观点,认为每一次课堂实践都是教师“根系延伸”的机会。通过“记录—分析—改进”的循环,教师可以将零散的经验转化为可迁移的教学智慧。
基于“根系生长”的隐喻,“养根教育”设计了“三阶九步”青年教师培养模型,具体如下:
首先,认知奠基。挖掘“根系生长”的底层逻辑,激活元认知能力。积极开展教学认知诊断,通过课堂行为编码系统(如师生互动频率、问题类型分布)与学生反馈雷达图(如参与度、思维深度、情感投入),帮助青年教师理解“以学生认知根系生长为中心”的教学本质,识别自身教学的认知盲区。
其次,实践淬炼。实行双导师制跟岗实践,让教师在课堂中扎根生长。为每位青年教师配备理论导师(名师、教研专家)与实践导师(一线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理论导师负责矫正教学认知偏差,实践导师指导具体课堂操作,如情境场的场景设计、情意链的情感分析。教师全程跟随导师听课、备课、评课,重点学习导师如何通过认知觉醒日志、写作思维导图等工具构建学生的认知根系。实施“三备两上”流程:第一次备课(独立设计)—第一次上课(导师听课)—集体评课(修改教案)—第二次上课(改进实践)—总结反思(形成教学案例)。
最后,风格凝练。从模仿到独创蜕变,实现从行为到认知的觉醒。从“知识传递—思维培育—认知迭代”三个维度,总结教学风格模型。结合课堂录像、学生作品、同行评价等数据,识别教师的风格倾向(如思辨型、情境型、实操型),为教师提供个性化成长路径。开展教学风格研讨会,鼓励青年教师基于实践经验提出个人教学主张,并通过论文发表、公开课展示等方式形成影响力。
张学新名师工作室成员参加第五届“中语杯”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
记 者:未来,您将如何深化和完善“养根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张学新:
面向未来的AI人工智能时代,“养根教育”亟须进一步深化和完善。
首先,在范式突破方面,要颠覆传统写作教学中形式训练优先的模式,构建认知与表达一体化的发展模型,这与全球教育界对21世纪核心素养的关注高度一致。通过学理重构与实践验证,明确写作能力发展的认知科学路径,为解决“学生厌写”“作文模式化”等教学难题提供系统性的解决方案,重申教育的人文本质。后续可以将人工智能大模型引入“养根”系统,让学生的认知过程和变化更加形象、直观。
其次,在本土化创新方面,写作应当是生命成长的诗性记录,而非功利化的规训工具。要融合中国古典文论(如“文以载道”)与西方认知理论,总结出具有文化适切性的写作教学路径。
最后,在批判性价值方面,要揭示传统应试化作文训练导致认知扁平化的机制,例如模板化写作抑制批判思维、套路化写作扼杀创造力、虚假化写作削减共情力等现象,为新时代作文教学研究提供更多的观点和实践资料。
张学新养根作文专著
(来源:《成长》杂志2025年12期)宝牛配
金御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